
F. Percy Smith讓蒼蠅起舞,讓螞蟻搏斗,讓花朵綻放。

《平衡綠頭蒼蠅》在1908年秋天于倫敦皇宮劇院首映時,并未引起轟動。這部無聲短片的主角是一只普通的蒼蠅,被拍攝成馬戲團表演者。鏡頭近距離捕捉到它的身體細節,甚至連細小的毛發都清晰可見,而放映在銀幕上時,它的形象被放大到了驚人的尺寸。這只蒼蠅被固定在一個微型木制平臺上,依次展示它的絕技:快速旋轉一根火柴棒、一塊面包、一片草葉,最后甚至頂起一個比自己大兩倍的球,另一只蒼蠅則穩穩地站在球上。這一景象令人驚嘆——驚嘆到讓觀眾懷疑這只是某種戲法。
一個月后的1908年11月11日,這部影片由其制作者——28 歲的業余博物學家 F. Percy Smith——在英國皇家攝影學會的一次會議上展示。這次正式的演示為影片賦予了真實性,也提供了在皇宮劇院首映時所缺乏的背景信息——影片中的一切都是真實的,沒有任何造假,昆蟲也沒有受到傷害。這次展示使其成為一項前所未有的電影實驗:利用“電影攝影機”讓人們窺見一個前所未見的自然世界。隨后,媒體紛紛報道這一事件。然而,對性格內向的史密斯來說,這種關注似乎比耐心地拍攝被固定在微型平臺上的蒼蠅更讓人崩潰,以至于他在事后經歷了“為期兩周的精神崩潰”。

1936年4月1日,F. Percy Smith在他位于Southgate的家中。圖源:IMAGNO / GETTY IMAGES
《平衡綠頭蒼蠅》或許不會是我們如今愿意在 IMAX 大屏上花錢觀看的影片,但在當時,它代表了電影技術的前沿突破:利用手搖攝影機,放大展示過去人們難以窺見的動物、植物、昆蟲甚至微生物世界。在拍攝了這只“雜耍蒼蠅”之后,史密斯進一步推動了技術創新,包括延時攝影、顯微攝影和水下拍攝。而正是這些嘗試,為現代自然與科學紀錄片的視覺風格、音效乃至整體氛圍奠定了基礎。
弗蘭克·珀西·史密斯(Frank Percy Smith)生于1880年,來自倫敦北部的伊斯靈頓。關于他生平的資料并不多,但1993年馬克·伯吉斯在《奎克特顯微學會期刊》上發表了一篇詳細且充滿敬意的文章,其中許多細節便來自該文。據記載,史密斯從小就是個“發明迷”——十幾歲時,他就用園藝噴霧器改裝了一臺顯微鏡,在上面安裝目鏡和物鏡,并用掃帚柄做三腳架。
1899年,19歲的史密斯加入了奎克特顯微學會,該學會成立于1865年,專門為顯微鏡愛好者提供交流平臺。不久后,他開始通過講座賺取外快,并用“魔幻燈”投影自己拍攝的照片進行講解。
1908年,史密斯的電影實驗始于一只寵物蒼蠅。據伯吉斯的記載:“為了緩解工作上的無聊,他養了一只綠頭蒼蠅。” 他用線拴著這只蒼蠅,還用牛奶喂養它。他拍攝了一張極為放大的照片,展現蒼蠅用它那長而海綿狀的舌頭吸食牛奶的畫面,并在辦公室里四處展示。這一照片被早期電影制片和發行商查爾斯·厄本看到后,厄本借給史密斯一臺電影攝影機和兩卷35mm膠片,并對他說:“讓我看看你能拍出什么。”
史密斯隨后帶回了蜻蜓、木蟻打斗,以及螞蟻“擠奶”蚜蟲的影像。他很快又獲得了額外兩卷膠片的拍攝機會。至此,他開始兼職為厄本工作,而厄本——如果不是現代電影式科普娛樂的發明者——至少也是最早推廣這一形式的重要人物之一。

這位開創性的電影制作者正在拍攝一處池塘,約1910 年。圖源:SCIENCE & SOCIETY PICTURE LIBRARY
厄本與史密斯的合作非常自然——史密斯本身就是通過自學自然科學的業余教育成長起來的。蒼蠅電影是史密斯與厄本的首次合作;史密斯后來寫道,蒼蠅這只“無意識的小笑星”是“作為一項技術科學實驗的結果”拍攝的,目的是“以最生動的方式展示其巨大的力量和耐力。”他為電影辯護,解釋道:“某種新奇或幽默的元素往往對‘將教育性畫面引入公眾’起到了很大的幫助。”
在厄本的支持下,史密斯迅速走上了成為當時前所未有的職業:電影制作人的道路。1909年,史密斯開始嘗試定格動畫,在《展示蜘蛛如何飛行》中,影片呈現了一只機械蜘蛛把一絲絲的蜘蛛絲拋向風中“飛行”。
他接下來的偉大成就,是1910年的《花之誕生》,一系列采用延時攝影(他稱之為“時間放大”)拍攝的郁金香、百合、玫瑰等花朵盛開的畫面。那一年,當時已婚的史密斯離開了教育部,成為一名全職的“電影攝影專家”,這一職業在1911年的人口普查記錄中被正式登記。同年晚些時候,他和妻子搬到了Southgate,這是倫敦北部一個半鄉村的郊區。這次搬遷讓他擁有了更大的空間;他的工作室是他在房子后面建造的大型溫室,里面擺滿了他拼裝的各種設備,以及他正在拍攝的生物。
史密斯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獲取這些影像所面臨的挑戰,難以用言語形容。但他始終堅持不懈,花費數月甚至數年來捕捉花蕾綻放、水獺捕捉狗魚,以及隱藏在池塘水中的微觀生命世界。

弗蘭克·珀西·史密斯拍攝的海洋生物觀察照片,附帶解說
然而,戰爭爆發了,觀眾不再有時間欣賞大自然。史密斯被征召入皇家海軍航空隊,最終在一艘飛艇上拍攝了德國艦隊投降的畫面。 戰后對他的作品需求不再像從前那么多,他的合作伙伴厄本早已搬回紐約。這時,電影制片人兼商人哈里·布魯斯·伍爾夫找到了他,史密斯毫不猶豫地加入了。伍爾夫的公司英國教育電影公司。1922年,伍爾夫推出了《自然的秘密》系列短片,他在1924年邀請史密斯負責拍攝昆蟲、水生生物、植物以及微觀生物題材的影片。 史密斯重新啟動了他的設備,投入工作。他為伍爾夫制作的首批影片之一《螞蟻之戰》,這部電影充分展現了史密斯在《自然的秘密》系列中的典型風格:聚焦明確,帶著溫和的幽默感,以及對拍攝對象的明顯喜愛。馬里蘭大學電影研究教授、《好奇裝置》一書的作者奧利弗·蓋肯博士評論道:“他有一句非常棒的話,‘如果有人稱某樣東西為害蟲,我就為它拍一部電影,讓它變得美麗。’”蓋肯補充道:“他對丑陋和被忽視的事物懷有極大的熱情。他的基本理念是,拍攝本身需要理解,而理解讓你愛上所拍的東西。” 史密斯隨后專注于《自然的秘密》系列影片的制作。 弗蘭克·珀西·史密斯的家庭拍攝設置,包括植物主題,1939年。 盡管《自然的秘密》系列取得了成功,英國教學影片公司仍在虧損。1931年,它與英國國際電影公司合并,1933年,伍爾夫離開并創辦了新的公司英國獨立制作公司并帶走了史密斯及其他BIF的工作人員。11月,伍爾夫與高蒙-英國電影公司達成協議,成為他們的紀錄片部門,自然歷史系列繼續以新名稱《生命的秘密》制作。 與此同時,史密斯的工作開始影響到他們的生活條件。溫室里堆滿了自然棲息地,培育的霉菌孢子漂浮到房子里,開始在墻紙上繁殖。到1935年,史密斯一家搬到了拐角的10號查特路。 

史密斯曾寫到自己與現代世界的格格不入:
“如今,世界將一切都奉獻給了速度;安靜似乎被視為一種該被任何可應用的科學手段清除的可憎狀態;這種狀況并不鼓勵培養出那種能通過探究自然的隱藏美麗而滿足自己的個體。”
隨著世界走向另一場國際沖突,這種疏離感可能加劇了。雖然沒有確切的證據表明是什么原因促使了史密斯的決定,但1945年3月24日,史密斯在國王別墅用煤氣烤爐自殺,正如法醫所記錄的那樣,“在他精神失衡的情況下”,使用了傳統的緩解措辭。